近日,英国广播公司(BBC)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,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一所顶级中学,对该校的“中国实验班”里50位学生进行一个月的“中国式教学”,中国的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个性发生了一系列碰撞,引起了热议。
借着“中国实验班”的话题,中西方教育方式的论战又被掀了起来,要么认为西方教育自由、创新、素质化,“中国式教学”不适应时代潮流应该完全淘汰,要么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领先,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丢。从辩证角度讲,双方观点都有些片面化,中西方教育方式各有所长,很难说清孰优孰劣。
长期以来,一些人将中国的教育模式批得一无是处,恨不得早早扔进垃圾桶,把西方的个性化、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进来,认为这才是教育改革的良药。西式教育既然如此先进,
英国媒体为何会“突发奇想”做这样的教学实验?显然,西式教育也有自己的问题。
英国人之所以对中式教学产生兴趣,BBC纪录片开头说得很清楚,“英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持续落后。”英国教育部大臣伊丽莎白·特拉斯评论称,数学技能的低下,已经威胁到了英国的生产能力与增长。显然,在基础教育方面,西式教育的方式效果并不好。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,这也使得英国以及西方其他国家在后续教育上增加了很多成本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,学科界限的模糊,全面、扎实的基本教育对科研人员的成就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,这也是英国现在如此重视基础教育的原因之一。
中式教育的缺点显而易见,其优点也不可抹杀。在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下,中国同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。在这场对比实验中,国人不应自以为是也不宜妄自菲薄。英国宽松的课堂气氛、鼓励式的教学方法、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值得我们学习,但任何学习都不是照搬照抄,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汲取。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土壤,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,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。
BBC“中国实验班”在中英两国获得这样大的关注,关键不是分出个上下高低,而是通过对比,双方能看清彼此的优缺点,通过理性思考最终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模式,这才是实验给予我们的实际意义。(本网评论员:潘影)